资讯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固态电池“破壁”进行时:中国加速领跑下一代动力电池赛道

正文:近年来,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跃迁。随着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协同加速推进,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新能源核心技术,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落地,引领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迈入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新周期。据《中国工业报》报道,2019年我国钠离子电池产量为120万颗,至2024年已激增至3140万颗,五年间增长超25倍;在储能领域,截至2025年上半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949.1万千瓦,同比增长约29%。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是中国企业在技术储备、产能布局与生态构建方面的全面发力。技术路线多元博弈,融合创新成趋势当前,固态电池的技术路径尚未定型,行业呈现“百花齐放”之势。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未来主流方向将围绕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氧化物以及全固态复合体系展开竞争。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研究员指出:“最终的固态电池可能是多种材料共存的复合体系,既有氧化物、也有聚合物,甚至包含硫化物,各取所长。”武汉理工大学徐林教授也强调,应客观看待不同技术路线的发展潜力,不应简单“站队”,而应在研发中注重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推动从“0到1”的科学突破。产业化进程提速,梯次推进格局初现2025年被业界广泛视为“半固态电池产业化元年”。蜂巢能源商品战略规划副总经理赵亮透露,其新一代270Wh/kg方形半固态电芯已搭载欧洲豪华品牌电动车,并建成2.3GWh全球最大规模半固态产线。他提出“深化当下、攻坚中期、突破未来”的三步走策略,凸显企业对技术迭代节奏的清晰判断。比亚迪固态电池技术总工程师卢云从应用角度补充道,公司在半固态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63Ah与68Ah两款产品预计2025年上半年实现量产。他表示:“我们同样面临‘空中飞行’的头部企业追赶压力,但4C放电速率已达到93%以上,稳居全球第一梯队。”张涛进一步提出判断标准:从量产角度看,固液混合电池或半固态电池已进入市场阶段;全固态电池则仍处于研发后期。他建议分阶段突破:短期通过预研攻克电极过渡难题,中期依托材料与界面融合降低综合成本,长期建立成熟生产体系,重构产业链。生态重构:材料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固态电池的技术演进正在重塑整个产业链结构。诺德新材料产品总监吴大贝表示,传统金属箔材已无法满足高能量密度需求,公司正探索新型复合集流体方案,通过双层结构设计实现“强耐腐蚀、高机械强度、优异导电性与匹配性”的多维突破。隔膜企业也在积极应对技术挑战。青岛蓝科途销售总监李勇表示:“配套电堆市场的隔膜必须具备更高稳定性。”该公司推出的4微米超高强度隔膜,穿刺强度超过500g,显著提升了高能密度电池的安全性能。设备厂商亦在技术升级中发挥关键作用。某设备供应商技术负责人指出:“真空镀膜技术在电极制造中扮演着前所未有的角色,尤其在真空气相沉积过程中,其精度与均匀性直接影响电池性能。”安全与价值:可持续发展的双轮驱动“安全是固态电池的第一使命。”重庆太蓝新能源董事长高翔强调。他介绍,公司开发的AI电芯可通过实时监测充放电过程中的气体生成速率,提前预警潜在风险。雄韬电源副总裁陈定则从产业价值维度提出观点:“不能只谈‘卷’,更要关注‘创’。”他认为,未来的竞争不仅是技术之争,更是生态与时间之争。当企业真正形成技术壁垒后,价值创造将成为核心驱动力。伊维经济研究院副总经理吴辉分析指出,在固态电池等新兴领域,中国已具备全球领先的研发能力与市场规模优势。未来,随着国产化率提升,或将改变全球锂电池格局,特别是在高端市场与出口竞争中占据主动权。于清教指出,“十五五”规划应聚焦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领域融合发展,推动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迈向万亿元级,力争在未来5-10年实现跨越式增长。结语:创新驱动,引领全球能源变革固态电池的竞争,本质是技术、生态与时间的综合较量。在中国新能源转型的大潮中,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正迎来历史性机遇。随着半固态电池规模化应用与全固态技术持续突破,一个以“安全、高效、可持续”为核心的新型能源体系正在加速成型。本文整理自《中国工业报》

查看详情 行业动态
伊比利亚国际纳米技术实验室采购亿捷EJER科技产品

杭州,2025年11月4日 —— 近日,伊比利亚国际纳米技术实验室(International Iberian Nanotechnology Laboratory, INL)完成对亿捷EJER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捷EJER科技”)产品的采购。相关产品将用于该实验室的日常科研工作。亿捷EJER科技是一家总部位于杭州的电子设备与科研设备供应商,致力于为科研及工业用户提供可靠、高效的国产设备解决方案。此次INL的采购,是亿捷EJER科技产品多次进入该国际知名纳米技术研究机构,标志着其产品在性能与质量方面获得国际科研用户的认可。伊比利亚国际纳米技术实验室(INL)由葡萄牙与西班牙两国政府共建,是欧洲重要的跨学科纳米科技研究中心,长期开展前沿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亿捷EJER科技表示,将继续坚持产品品质与用户服务,稳步拓展国际市场,支持全球科研工作者的实验需求。关于亿捷EJER科技亿捷EJER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总部位于中国杭州,专注于电子设备与实验室设备的研发、制造与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高校、科研院所及高新技术企业。关于伊比利亚国际纳米技术实验室(INL)INL成立于2009年,总部位于葡萄牙布拉加,是由葡萄牙和西班牙共同设立的国际性研究机构,致力于推动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亿捷EJER科技市场部

查看详情 企业新闻
亿捷科技通过第三方渠道与GE Healthcare达成产品采购合作

助力全球医疗设备供应链多元化发展杭州,2025年10月10日 —— 杭州亿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捷科技”)近日通过国际第三方合作渠道,成功向全球领先的医疗技术企业GE Healthcare(通用电气医疗)提供相关技术产品。此次合作虽非直接签约供应商关系,但标志着亿捷科技的产品质量与技术能力已获得国际一线医疗设备企业的实际应用认可。亿捷科技是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部位于杭州紫金港科技城,专注于电子、新能源、环保与科研领域的研发与制造。公司拥有7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广泛应用于高校科研、半导体、光电光伏等领域,并已销往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体系严格遵循ISO国际标准。本次通过第三方渠道达成的采购合作,源于GE Healthcare对其供应链中关键组件性能与可靠性的高标准要求。亿捷科技凭借稳定的产品质量、合规的制造流程及良好的交付能力,成功进入其采购应用体系,为其部分设备提供技术支持。“我们很高兴看到亿捷科技的产品能够服务于像GE Healthcare这样的全球医疗科技领导者。”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不仅是对我们技术实力的肯定,也体现了中国智造在国际高端产业链中的价值日益提升。未来,我们将继续夯实研发与制造基础,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机会。”GE Healthcare作为全球医疗影像、生命科学和诊断解决方案的领先企业,长期致力于推动医疗技术创新与可及性。此次间接采购亿捷科技产品,反映了其对多元化、高质量供应链的持续布局。亿捷科技将持续优化产品性能与服务体系,深化在智能设备、数据管理及远程控制等方向的技术融合,为全球客户提供更可靠、高效的科技支持。关于杭州亿捷科技有限公司亿捷科技(EJER)是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电子、新能源、环保与科研领域的研发与制造,拥有70+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覆盖全球120+国家和地区。关于GE HealthcareGE Healthcare是全球领先的医疗技术公司,提供医学影像、诊断、生命科学和数字健康解决方案,致力于通过创新技术提升全球医疗效率与可及性。杭州亿捷科技有限公司2025年10月10日

查看详情 企业新闻
亿捷科技与波士顿科学(爱尔兰)达成产品采购合作

携手推动医疗科技领域创新协作杭州,2025年9月12日 —— 杭州亿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捷科技”)今日宣布,公司已与全球医疗科技领军企业波士顿科学(Boston Scientific, Ireland)就技术产品达成采购合作。此次合作标志着亿捷科技的产品能力获得国际高端客户的认可,正式进入国际医疗科技领域的应用体系。亿捷科技总部位于杭州紫金港科技城,是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电子、新能源、环保与科研领域的研发与制造。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70余项,产品销往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覆盖科研、半导体、光电光伏等多个高科技领域,生产全过程遵循ISO国际标准,质量管理严格规范。此次波士顿科学采购的产品将用于其海外技术应用,合作基于亿捷科技在产品性能、质量控制和合规管理方面的综合优势。这不仅是对公司技术实力的肯定,也为其拓展国际市场、深化全球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非常荣幸能与波士顿科学开展此次合作。”亿捷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一次重要的里程碑。我们将持续坚持‘质量保障,服务至上’的理念,为全球客户提供更优质、可靠的科技产品。”波士顿科学作为全球领先的医疗技术公司,此次采购体现了对中国本土高科技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信任。未来,亿捷科技将继续加强技术研发与品质管理,积极拓展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协作,助力全球科技产业发展。关于杭州亿捷科技有限公司亿捷科技(EJER)是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电子、新能源、环保与科研领域的研发与制造,拥有70+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销往全球120+国家和地区。关于波士顿科学波士顿科学公司(NYSE: BSX)致力于通过创新医疗解决方案改善全球患者的生活。公司业务覆盖心血管、外周介入、内窥镜、泌尿、肿瘤介入等多个领域,在全球拥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与市场布局。杭州亿捷科技有限公司2025年9月12日

查看详情 企业新闻
我国主导制定航天领域两项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主导制定的两项国际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截至目前,由我国主导制定的航天领域ISO国际标准已发布30项,发布和在研标准总数累计达38项。   国际标准ISO 21740:2025《航天系统—发射窗口估计与碰撞规避》(Space systems - Launch window estimation and collision avoidance)   该标准规定了发射窗口分析和安全发射时机识别程序的相关要求,以及碰撞规避风险评估矩阵(安全距离、碰撞概率)的相关约束和要求;适用于单次发射任务中新发射物体(含运载火箭级段、释放分离的航天器及其他物体)与飞行路径上任何空间物体(含航空器、在轨载人空间站和航天器)之间的碰撞风险分析,便于确定最优的发射窗口和时机。   该标准由我国联合美国、法国、日本等四国共同提出,由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承担具体起草工作。自2019年开始先期调研分析和标准提案孵化培育,于2023年4月正式向ISO发起立项投票,2023年8月经各国投票获批立项;历时3年的研制过程中,编制组研究分析国内外相关标准、报告等技术资料数十份,与ISO/TC20/SC14各成员国相关领域专家经过了多轮技术沟通与协商,处理技术意见200余条,各转阶段投票均顺利通过。   ISO 21740的制定和发布,是我国积极参与外空治理、共建外空活动规则、推动构建人类外空命运共同体、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的又一生动实践。   国际标准ISO 16615:2025《航天系统—卫星姿态轨道控制系统稳定运行要求》(Space systems - Stable operation requirements for satellite attitude and orbit control system)   《航天系统—卫星姿态轨道控制系统稳定运行要求》(ISO 16615:2025)规定了卫星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在轨稳定运行的定义,根据卫星在轨稳定运行的影响因素,规定了对卫星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在轨稳定运行能力的构建原则和要求。   该标准由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主导编制,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作为ISO/TC20/SC14技术对口单位与国际标准化组织进行技术协调,并作为参编单位全程参与了标准制定过程的技术修改和讨论。该标准于2022年2月正式向ISO递交提案,2022年5月经各国投票获批立项,历时3年顺利完成全部工作。文章链接:化工仪器网 

查看详情 行业动态
1—5月我国新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468项

6月6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消息称,今年1—5月,我国新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468项,同比增长65.9%。其中,国家一级标准物质31项,占比6.6%,同比增长47.6%;国家二级标准物质437项,占比93.4%,同比增长60.7%。截至目前,市场监管总局累计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18926项,标准物质国际计量互认能力稳居国际第一梯队。   标准物质是计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生物等专业领域统一量值、开展量值传递溯源的主要载体,也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发挥着“测量砝码”的重要作用。今年1—5月批准的多项国家标准物质涵盖了多个关键领域,体现了国家对标准化工作的高度重视。   在应用领域方面,批准发布环境监测领域标准物质190项,占比40.6%,同比增长59.7%;制造业及石化产业领域标准物质125项,占比26.7%,同比增长73.6%;食品与农产品安全检测领域标准物质120项,占比25.6%,同比增长60%;医疗卫生领域标准物质33项,占比7.1%,同比增长22.2%。   各领域标准物质获批数量均有明显增长,制造业及石化产业领域标准物质增幅最大,充分助力能源安全与绿色低碳转型,助力“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环境监测领域标准物质获批数量最多,涵盖大气、水质、土壤监测等多个方面,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计量支撑。   从地域分布看,华北地区获批标准物质211项,占比45.1%,同比增长163.8%;华东地区获批标准物质112项,占比23.9%,同比下降6.7%;东北地区获批标准物质62项,占比13.3%,同比增长933.3%;西北地区获批标准物质40项,占比8.5%,去年同期未获批标准物质;华南地区获批标准物质32项,占比6.8%,同比增长68.5%;西南地区获批标准物质11项,占比2.4%,同比下降57.7%;华中地区未获批标准物质,去年同期获批42项标准物质。

查看详情 行业动态
商务部发布工作方案,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发展未来产业与强化产业链

近日,商务部发布了《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方案》,明确提出将优先考虑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国家级经开区”)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及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中的外资项目,并将其纳入重大和重点外资项目清单。根据该方案,国家级经开区将被鼓励创建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专注于加强未来产业计量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此外,还将提前布局未来产业的发展路径,旨在引进或培育具有行业领导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以此推动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扩大数据产业规模。此方案强调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并指出应按照国家总体布局的要求,支持国家级经开区根据自身情况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和5G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同时,充分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为符合条件的信息基础设施项目提供支持。为了构建更加安全稳固的产业链供应链,《工作方案》还建议国家级经开区加大对科技领军企业、关键产业链企业、独角兽企业以及专精特新企业等的招引和培养力度,致力于提升这些企业在产业链中的核心作用。在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工作方案》提出要支持省级政府单独列出国家级经开区的年度计划指标,确保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得到优先满足。此外,还将支持国家级经开区明确适合“工业上楼”的产业类型,通过规范引导实现工业项目建设用地的立体开发。

查看详情 行业动态
12
热点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